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真的无人可用吗刘一燝温体仁这等能人为何没能让大明起死回生

前一篇说了朱由检的“治与乱”。朱由检登上帝位时,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在“群盗满山,四方鼎沸”的形势下,朱由检不求治而自乱。这一篇且说他的“疑与信”——

自乱阵脚,崇祯皇帝肯定是有目的的。

崇祯依靠什么?像是文臣,但显然又不是。宋代建隆元年至嘉祐四年,一百年时任用宰相五十人,崇祯十七年,也是五十人。前后这五十人,不乏有用之才,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认为:“明崇禎朝五十相,文震孟最贤,入阁三月遽罢。而奸如温体仁,辅政乃至八年之久。是犹病剧而投以峻削之剂,欲不亡得乎!”崇祯少年登基,长在帝王之家,不谙世事,少有处世经验,临机失措,难免用人失当。他要用的人,没有一个坚持到底。

继任首辅施凤来,是万历丁未科(1607年)即榜眼,可谓才高八斗。为魏忠贤立生祠事,施榜眼投过赞成票。这事有白纸黑字,被崇祯发现了,所以在当了四个多月的首辅后,崇祯元年三月“钦定逆案”,崇祯决定让施榜眼走人。

厚道的李国普走了,不太厚道的来宗道捡了首辅。来宗道为人比较圆滑,魏忠贤时代他出任《三朝要典》副总裁。崇祯帝要毁《三朝要典》,来宗道一点都不计较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说这种破书早该毁了,我举双手赞成!来宗道既不阉党,也不是东林党,官场上靠圆滑取胜,魏忠贤当年没将他怎么样,东林党却不容忍这种耍滑头。来宗道当首辅时人送“清客宰相”,但历史上的污点同样是有的:他当礼部尚书时,曾为阉党崔呈秀的父亲办理过“恤典”,这份公文被东林派的官员给找出来了。首辅只干了一个多月,来宗道就此下台。

第一次抓出的结果,是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崇祯不满意。皇帝不满意,游戏接着进行,这一次周道登、刘鸿训被抽中,崇祯说游戏至此结束!

有皇帝做靠山,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好怕的?周道登怕的正是皇帝:崇祯生性好猜疑,阁臣鲜有得善终者。对“学生”的了解,莫过于当老师的。

继任首辅李标,是个比较正直的人,同时也是个无党派人士。因为反对官员结党,所以受到崇祯的信任。在崇祯的眼里,官员结党是件不能容忍的事,所以“寄耳目于厂卫”,安插了很多探子,对朝臣进行暗地监视,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李标觉得这样不利于安定团结,所以上奏崇祯帝:“人臣不可以党事君,人君亦不可以党疑臣。”跟领导有分歧,李标这首辅没法干,当月上台,当月下台。

这时,最受崇祯器重的大臣是周延儒。

崇祯元年冬,锦州发生士兵哗变,督师袁崇焕认为是“欠薪”所致,所以上书请发军饷。崇祯帝为此在文华殿召集大臣商议,诸多大臣都说了句正确的废话:缺钱,那就给钱!

挟边自重!周延儒发现了问题的另一面,并非完全是投皇帝之所好。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又敢说真情实话,崇祯帝对周延儒更为器重。

从时间上看,崇祯最信任的人应该是温体仁,在崇祯朝他整整干了五年首辅,创造出生性多疑帝王下的居官记录。

温体仁以阴狠毒辣著称,朝臣中早有共识,但崇祯帝非常自信,认为温体仁很忠诚。温体仁、周延儒联手搞倒钱谦益,崇祯帝反而很高兴,庆幸自己发现了一个明察秋毫的良臣,并由衷地发出感叹:没有温体仁,朕几乎误了大事!

钱谦益被温体仁算计到乡下,日子倒也逍遥自在,文人性格,本无找温体仁报仇雪恨的心思。但一个偶然的事件,竟无意中把首辅大人给扳倒了。

温体仁差不多也将钱谦益给忘了,张汉儒这一提醒了他,决定顺手再收拾一顿钱大才子。钱谦益急了,连忙向司礼太监曹化淳求救。曹化淳也是个有身份的人,便给温体仁打了个招呼,说这等子虚乌有的事干脆算了。温体仁不厚道就在这里:不给人面子也就罢了,居然准备连同曹化淳也给收件掉。于是,温体仁将曹化淳说情事添盐加醋密奏给了崇祯帝。

崇祯帝确实很信任温体仁,但温体仁忽略了一点:铲除魏忠贤已经好多年了,崇祯对宦官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他已经不将宦权看作是皇仅的威胁,甚至觉得宦官很有用,也比文臣忠诚可靠。崇祯帝将温体仁的密奏拿给曹化淳看,曹化淳吓得魂都飞了。曹化淳向崇祯帝如实报告了事情的原由:这不是图谋不轨,除了说情还是说情!既然这样,崇祯皇帝也就算了。

“当”的一声,温体仁手中汤匙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张至发算是崇祯皇帝特殊信赖的人,他的经历比较特殊,有着基层工作经历,从知县、知府、巡抚一直干到刑部右侍郎。崇祯八年(1635年),崇祯帝感到迫切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人来处理朝廷事务,破格让他进了内阁。没有翰林经历而成为内阁辅臣,这在明朝的历史上十分罕见。

接替张至发的孔贞运,首辅只干了两个月。崇祯帝曾对孔贞运厚爱有加,一是孔贞运为孔子的第六十二世孙,二是孔贞运在南京礼部侍郎任上时“扫黄”出名。在民风与官场风气严重下滑的末世,“德治”或是一针强心剂。崇祯帝想树这么一种典型,在孔贞运担任国子监祭酒时,特意赐了他一品服。崇祯的想法虚构成份太大,孔贞运对自己祖宗倡导的礼义仁智信,其实是“历史地”看待的,因为官员选拔问题与崇祯帝发生分歧,郭景昌趁机上书孔贞运,崇祯一气之下停发了郭景昌的工资,孔贞运则被免职了。

刘宇亮一面上疏陈弘绪,一面要抓陈弘绪。陈弘绪在地方的影响很好,晋州离京城又近,很多人跑到京城,为陈弘绪鸣不平。从此,崇祯帝对刘首辅的能力、水平大为怀疑,认为他只会扰民,正事干不了。

刘宇亮罢官,薛国观一跃而为内阁首辅。崇祯帝看上薛国观,当然是能力,视其为温体仁第二,从而对其信任有加。不过,跟温体仁比薛国观伪装的水平又差了许多,没多长时间崇祯便对他心生怀疑。有一次崇祯与薛国观讨论官员贪腐问题,作为百官之首,薛国观至少要检讨一下自己认识与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有个自我批评的姿态。薛国观认为官员贪腐,主要是东厂和锦衣卫监督不力。如果厂卫不失职,官员怎敢如此贪婪?

论得罪人,太监王化民算是小儿科。内外形势严峻,朝廷的收入早已入不敷出。崇祯帝让薛国观想办法,薛国观还真想出了一个:向皇亲国戚、达官贵族“借”。

给皇帝派活,薛国观是明朝第一人。皇亲国戚,钱是有的,但谁都比国字号银行都牛,皇上不亲自出马,借一分钱都是问号。朱由检无可奈何,同意了薛国观的意见。

掏个四十万,关键是心痛。皇帝开口了,公然抗旨那不是傻吗?武清侯李国瑞一个劲地叫穷,并且以实际行动证明,李家确实穷:拆一栋房子,搬出一大堆杂物,摆满一条街,大声叫卖,有事没事的市民全都赶过去看热闹。

李国瑞吓死了,其他皇亲国戚也几乎吓得半死。如何不出钱又不死呢?造谣:孝定太后在天之灵发怒了,皇帝对外戚太刻薄,要遭天谴!也是蹊跷,崇祯帝的皇子朱慈焕不久真死了。

薛国观本来运气大好,因为到了官员定期考核时期,属于首辅的收获季节。行人司官员吴昌时提了一包重重的银子,请求薛首辅关照一下,谋个吏科给事中。但有人出价更高,薛国观只给了吴昌时一个礼部主事。吴昌时觉得这桩买卖不公平,便把薛首辅受贿的事给举报了。当然,他是举报别人行贿。

薛首辅回家时心情太好,毕竟这些年钱着实捞了不少。装满钱财的车辆络绎不绝,动静太大,被他得罪东厂觉得这是个机会:薛首辅都回家了,肯定就不是皇帝宠信的主了。放开手脚去查,薛国观收受贿赂的证据全出来了。崇祯见到薛国观贪腐情况的调查报告,立即下令逮捕薛国观。狱中的薛国观上吊自尽,崇祯说不准收尸。薛国观在梁上足足挂了两天,这时的崇祯气算是消了。

张四知怎么也当了首辅呢?这人脸上有过溃疡,长相奇丑,干的事也一点不漂亮。张四知兄弟分家时,他竟将其弟弟灌醉,拿着弟弟的手在房契印上按了手印,从而“合法”地赚了一笔。不过,张四知只是在内阁临时负责,时间不过五个月。

崇祯十四年九月,周延儒二度为相。这一次,他果不负众望,一时政绩卓著,朝野称贤,崇祯帝对他也是越发器重。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一,崇祯帝受群臣朝贺,他叫周延儒背东面西站好,郑重地向其揖拜:“朕以天下听先生!”

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正月十一日,清兵从墙子岭、青山口入关,明军一触即溃,清兵长驱直入,越京畿,入山东,如入无人之境。周延儒自请督军,崇祯帝再次为之激动。周延儒驻地通州,崇祯帝差不多每天都能接到报捷。到了四月,清军兵退,周延儒凯旋。

但是,周延儒当了两任首辅,这政敌也跟着翻倍。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周延儒,其他的官员相继跟进。崇祯帝主意又变了,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玩弄计谋欺瞒。”

在崇祯帝最后的两个月里,首辅陈演、魏藻德等均无建树。崇祯帝认为陈演错误决策,造成大同、宣府失守,将其轰出大殿。李自成逼近北京时,崇祯帝问末任首辅魏藻德如何救急。魏藻德曾以口若悬河而让崇祯帝印象深刻的,关键时刻没有主意至少会有个说法。但魏藻德始终闭口不言,崇祯帝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依旧垂头不答,他不是没有主意,而是他的想法与皇帝相对。不说,比说出来至少可以多活几天。在这种无可奈何中,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