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一统王朝,元朝时期我国的国力强大,幅员辽阔,但是后世之人对它的评价普遍比较低。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元朝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大家受到民族情感的影响故意给它打了低分。但是,清朝也不是汉人建立的,大家对他的评价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那么,为什么元朝的历史评价会这么差呢?
为了真正了解个中因由,我们先来看一看汉人在元朝时期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我们都知道,经历过战争以后,一个新王朝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经济。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重振被战争严重破坏的中原经济,创立了一个叫做“劝农司”的机构,这个机构汇集了农业方面的各类人才,指导和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土地进行生产。
与此同时,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发地动起来,忽必烈还创建了一个叫做“社”的组织。每个“社”由大约50户农民家庭组成,由社长或村里德高望重之人对“社”进行管理。这些举措对我国农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至于税收方面,之间的继任蒙古大汗在对中原地区的百姓征税的时候,并没有指定统一的标准,都是用到多少钱就要求百姓交多少税,因此大多数百姓的生活压力都很大。忽必烈觉得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而且自己不仅是蒙古的大汗,也是整个中国的皇帝,他认为要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子民。
于是,忽必烈上台后设计了套完整的征税制度,百姓只要按照规定向国家上交一定数目的钱粮即可,剩下的都可以归自己。这样一来,百姓身上的负担减轻了,为自己奋斗的劲头也更足了。所以,元朝时期汉人百姓的生活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水深火热。
我们都知道,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人中很少有手工业者,但蒙古人,尤其是蒙古贵族对手工制品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所以忽必烈对于有一技之长的工匠非常看重。他把全国的工匠都统一划入了匠户,而且不允许他们更改户籍。乍一看这似乎限制了那些工匠的自由,但其实元朝时候工匠的待遇是非常好的,如果完成了朝廷分配的制作任务,还可以接私活挣钱。所以,手艺人在当时是一个人人称羡的职业。
再来说一说商人,因为商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重利轻义的形象,所以在中国古代是排名垫底的职业。但是,元朝时期的商人地位却很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我国的国土面积十分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特产,为了互通有无,需要大量的商人四处奔走。在交通方面,元朝还改善了运输系统,让贸易流通更方便,比如将大运河延长到中国北部的蒙古首都等等,这些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
从律法上看,元朝时期的蒙古贵族确实拥有各种各样的特权,但是对于普通的蒙古人而言,法律对他们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偏袒,假如犯了罪,他们受到的惩罚和普通的汉人也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不管是从农民、工匠还是商人来看,元朝时期的汉人并没有比其他朝代过得更惨,甚至还有很大的进步,那大家为什么都不待见元朝呢?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得罪了最有话语权的那一批人,他们就是排在“士农工商”之首的“士”,也就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精英阶层——士大夫。
当时,朝廷的大官都是蒙古人,虽然也有极少数汉人士大夫加入了元朝朝廷,但担任的都是不太重要的职务,剩下的大部分士大夫都只能成为闲云野鹤。这些汉人中的精英被蒙古统治者排除在之外,空有一身才华和满腔抱负无法施展,那种惘然若失的心境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这些文人士大夫在描述元朝及其统治者的时候,往往会将个人的愤懑代入其中,进行强烈的批驳,给出各种各样的差评。而后世的史籍也引用了这些元代文人的创作作为材料,所以元朝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就成了“黑暗时代”的代名词。
总而言之,元朝前期,普通汉人百姓的生活和其他朝代的和平时期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士大夫阶层因为上升通道被关闭,所以比起其他朝代要艰难很多。到了元朝末期,确实有许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这一现象也并非元朝独有,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末期,因为社会动荡,百姓大多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不仅元朝如此,其他大一统的朝代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