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社稷的掌舵者,故有君舟民水一说。而作为国家的掌舵者,怎么将自己的命令传达下去就成为了一种问题。圣旨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周朝。在当时,君主下达指令往往采用诏令的方式。不过当时并不是只有君主能使用诏令,群臣一样可以使用这种诏字。在西周的时候,诏书被分为“诰命”“敕命”两种形式。而它们的真正的意义是用来训诫和劝告勉励的,因此没有完全具备圣旨的含义。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改称皇帝后,诏才成为了皇帝的专属。诏令在这个时候也拥有了它真正的意义。它囊括皇帝登基继位,皇室大婚等宗室的要务以及各种国家重大灾变和隆重庆典等。由于拟定圣旨机构的不同,因此功能也各有不同,其中圣旨就成了诏书的一部分,也成为了皇帝传达命令的专有方式。作为表现皇室威严的文书,见圣旨犹如亲见皇帝。可以说皇帝的圣旨体现着皇帝的态度和想法,也决定着接旨这个人的命运。既然圣旨这么厉害,那么可能大家就会想了:毕竟当时是古代,防伪措施也不一定多好。一个小小的圣旨,为何大家不伪造几份呢?这样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么?

圣旨之所以没有什么盗版,则是因为,第一,圣旨的长度和布料。大家以前一定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太监拿着一个不足肩宽的圣旨喊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真正的圣旨可不是这样的!圣旨的实际长度达两米!甚至有的圣旨能有四米长。而如果想展开圣旨,一个人怕是做不到的,打开圣旨往往需要好几个人。除去长度以外,圣旨的布料也是经过严选考究的。这些布往往都是进贡的,普通人家根本拿不到这种布,就更别说伪造这么大的圣旨了。你说你拿个抹布毯子做成的圣旨也没人信啊!

第二,圣旨的审核相当严格。往往一道圣旨的颁布都是需要很多流程的,从最开始的制造圣旨,到最后的宣读圣旨,共18道工序。在这些环节中,每个环节都会有一个负责人签字盖章。一旦发生错误,这些人的脑袋就不保了,而这样做算是欺君之罪,往往还会被抄家,从而连累整个家族。

第三,圣旨的防伪标识。之前说到防伪,大家一定都觉得古代的防伪做得很差。其实不是这样的,古代的防伪也是很厉害的。唐朝时便以门下为暗记做防伪,在明朝的时候,圣旨往往写作“奉天”,来把这个“奉天”当作暗记。因为这个“奉天”乃是当朝刺绣技术最高的人勾勒的。而且为了防伪效果的进一步提升,这个“奉”字也都是没有固定位置的,它的位置会根据圣旨上的祥云产生变化,因此每份圣旨都不一样,想仿冒也更是难上加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