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节度使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稳定了大唐帝国的边疆,也为大唐帝国的繁荣起到了一些良好的作,但是它在后期同样也引起了安史之乱,而这也是大唐帝国衰落的开始。节度使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王朝将某一个边境地区的一部分交给节度使来掌管,节度使在当地拥有行政权,铸币权和军事统领权等一系列的权利。节度使在自己节镇内的权利其实并不逊色于皇帝,甚至很多节镇内的人民只知道节度使而不知道皇帝。
特别是将节度使制度推广到了整个大唐的唐玄宗并不是一个愚蠢的皇帝,这位曾经开创了开元盛世皇帝又到底为什么要将节度使制度在大唐帝国内部发扬开来呢?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笔者从多方面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节度使制度可以在大唐帝国内部兴盛起来?1、大唐帝国的疆域太大了由此建立自汉人王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疆域的帝国,领土一度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这在汉人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过于庞大的领土使得帝国不可能对每一个地方都实行完全有效的统治,帝国在很多地方都只能采用绥靖政策的手段来进行间接的统治。比如说设立个各级都护府或者节度使节镇统管当地的行政。但是这样的手段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帝国的边疆区复杂,多民族混居的情况下也产生了更大的矛盾。为了维持在庞大疆域各族的统治,大唐帝国必须对各地设立接镇,这样有利于当地的行政便利。来自于各地的节镇可以有效的当地的叛乱,节度使制度确实可以提高当地的行政效率,也可以促进当地的稳固和民族交流,在节度使制度刚刚建起的初期,确实对各地的稳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唐帝国自建立以来,一直不断的在对外发动战争,连年不断的战争严重影响到了国内的稳定,而过于漫长的补给线,也导致了大唐帝国的前线部队出现了严重的补给问题。大唐帝国在很多边境节镇设置了许多的守备堡垒,或者将军队的军属迁往边境进行军垦,使得戍边军团完成物资上的自给自足。各地的节度使可以对当地的后勤问题和物资调动问题进行协调,并且鼓励当地农垦开垦出来大批的良田来满足前线的军事需要,并且还可以向帝国的中央政府提供大笔财政税收。所以在大唐帝国中晚期,中央对于地方的管控越来越弱的情况下,节度使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这是一个可以同时满足前线的军需,又可以保障后勤的重要补给制度。
所以要清楚的认知节度使制度是一个拥有两面性的制度,他有着好的地方但是同时也有不好的地方。1、大唐帝国的越来越开元盛世,是大唐帝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之一。
作为开创这个盛世的皇帝,唐玄宗本人自然拥有着很大的威望。但是随着时间的进行,唐玄宗自己也开始逐渐懈怠于朝政,长时间的皇帝生涯使得他逐渐痴迷于奢侈和享乐。这直接导致了大唐帝国社会整体上行下效,在整个天宝年间出现了一种奢侈盛行的现象,这对于大唐帝国的国力来说是极大的消耗。皇帝本身已经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来掌控这个庞大的帝国,所以他需要帮手来为自己守护天下,而日渐年老的皇帝也显然失去了以前的贤明,他将很多有野心的人放在了节度使的位置上,比如说安禄山。唐玄宗命令安禄山同时担任河东,范阳和平卢三镇节度使,他手下的掌握兵力接近20万,而这几乎是大唐边镇军队中的1/3。大唐帝国在建立之初实行的是府兵制的兵役制度,就是绝大部分的士兵都是在战时为兵,平时为农。整个帝国将军队藏于民间,一旦发生战争,这些农民就必须自备武器来到各地的折冲府,为国而战。在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度已经接近崩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唐玄宗时期设立了越骑制度,也就是木柄直是慕冰之也同样在很短的时间内面临着腐朽,但是大唐帝国同时又面临着严重的边患,所以她们就需要另一种制度来维系军队战斗力,从而保证帝国边境的安稳。
结语参考文献《西域简史》